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,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,约10分钟后,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,进入预定轨道。指令长陈冬(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)、航天员陈中瑞、王杰组成的乘组状态良好,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。此次发射正值 "东方红一号" 发射 55 周年与第十个 "中国航天日",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突破。

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 5 次载人飞行任务,此次发射创下多个里程碑:工程立项以来第 35 次发射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 571 次飞行、神舟飞船第 20 次飞行。截至目前,我国已有 26 名航天员、41 人次进入太空执行任务,空间站长期驻留机制日趋成熟。

24日23时49分,神舟二十号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,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.5小时。25日1时17分,神舟十九号乘组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 "太空会师",两名指令长时隔三年再度相聚 "天宫",共同拍摄的 "全家福" 照片通过天地通信系统传回地球,向全国人民报平安。

后续,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。期间,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,共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、设备维护及出舱任务,为空间站常态化运行注入新活力。
空间生物实验
神舟二十号将在太空驻守6个月,重头任务当然离不开空间科学实验。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,随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上行的生物和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,已在航天员协助下顺利转运至空间站,并陆续完成在轨安装,正常开展科学实验。

已获取的实验数据和图像视频显示,涡虫、斑马鱼、链霉菌等实验对象状态良好。其中国内首次开展的涡虫空间再生实验,将为认识再生基本机制、解决人类空间损伤等健康问题提供关键数据;斑马鱼实验聚焦微重力对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;链霉菌实验将探索利用空间环境资源开发微生物应用技术和产品。三项生命科学实验让太空育种这一全球尖端科技再次走进大众视野。

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,也称空间诱变育种,是一种物理诱变育种手段,没有外来基因的导入,不是转基因,其安全性是确定的。在太空育种领域,天益空间生物科技展现领先优势,从多个维度构建了涵盖航天搭载、菌株功能验证评价、空间专利保护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标准:
1、菌种曾全程搭载神舟十一号及天宫二号进入太空,历经63天诱变。
2、筛选培育出7000余株“太空菌种”,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、涉及领域广、食药应用价值高的空间微生物菌种库。
3、获得了20余项空间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。
太空益生菌
在航天技术助力下诞生的太空益生菌,其生存能力和抗逆性强,在密度、活性、抗衰退和抗氧化等方面均比一般菌株更具优势,且具有抗辐射的特点。在功能性食品、乳制品、保健品、化妆品、生物医药、生物饲料、日化衍生品、太空及地面食品生物保鲜、环境治理等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
目前,天益空间生物采用“太空菌+”的模式,不断地将航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,已实现了多款太空菌产品的商业化落地,部分产品已通过国际权威机构-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(TGA)的功效认证,并且获批了两款太空益生菌药品。如新上市的太空益生菌冻干粉,在调节肠胃健康、降糖降脂、抑菌抗炎、抗幽、抗衰老、体重管理等方面效果显著,成为航天科技服务国民健康的生动实践。这场始于宇宙的生命科学探索,正通过技术转化切实改善人类生活,彰显航天工程的民生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