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,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社交 —— 朋友聚会、商务应酬、节日庆祝等,似乎少了它就少了几分氛围。但每一次畅快饮酒的背后,我们的胃和肝都在默默承受“暴击”。

传统观念里,往往认为益生菌的主要战场是肠道,但它们的潜力远不止于此...

一篇发表于《Food & Nutrition Research》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株“新”“质”益生菌——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ullarton-9-35,它能有效减轻胃损伤,甚至初步展现出“胃肝同护”的潜力。
胃与肝:酒精损伤下的“难兄难弟”
酒精(乙醇)进入消化道后会直接引起胃黏膜的损伤,造成胃黏膜充血、水肿、糜烂、出血等,进而引发胃炎和胃溃疡,长期过量饮酒还会增加胃癌风险。

而胃只是酒精损伤的“第一站”。90%以上的乙醇需要肝脏来代谢解毒,代谢过程会释放大量的活性氧(ROS),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,长期以往可能导致脂肪肝甚至肝硬化。
航天育种造就“超级菌株”
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并非普通益生菌,它是全程搭载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,历经了63天空间诱变后筛选出的强功效菌株。

太空中的微重力、强辐射、极度温差、弱磁场、高真空等极限环境诱导菌株产生内源性诱变,使其抗逆性、黏膜吸附能力、抑菌抗炎能力大幅提升,综合性能远超地面原始菌种。
如何精准护胃?
通过实验结果发现,补充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会减轻乙醇诱导的胃损伤,显著降低胃溃疡指数和溃疡面积。


三大保护机制
增加胃壁黏液
附着在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可形成“黏液-碳酸氢盐屏障”,阻挡酒精、胃酸等有害物质直接损伤胃壁的上皮细胞,从而保护胃黏膜。

研究发现:补充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后,大鼠胃黏液含量显著增加(p<0.01)。
这意味着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能像“刷墙”一样,帮助胃壁重新涂上厚厚的“保护漆”,有效隔离了乙醇与胃黏膜的直接接触,从物理上减少了损伤的发生。
提升抗氧化能力
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促使胃内活性氧(ROS)水平升高,超出机体清除能力,引发氧化应激;氧化应激进而导致脂质过氧化、细胞凋亡等,造成胃黏膜屏障损伤。

补充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后,大鼠胃组织中GSH和NO水平显著提高(p < 0.01);同时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水平显著降低(P<0.01),有效缓解氧化损伤。
抑制炎症风暴
氧化应激会进一步引爆剧烈的炎症反应,大量免疫细胞(如中性粒细胞)被招募到损伤部位,释放炎症因子,造成“二次伤害”。
补充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后,大鼠胃组织MPO水平显著降低(P<0.01)。

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可下调TNF-α、IL-1β、COX-2等关键炎症因子表达,并抑制NF-κB信号通路的激活,从源头上扼制了炎症信号的产生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,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对幽门螺旋杆菌抑制率高达91.37% —— 要知道,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、胃溃疡的重要诱因。

这意味着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不仅能对抗酒精损伤,还能应对多种胃部问题,成为综合性的“护胃能手”。
意外发现:它可能也对肝脏有保护潜力
虽然这项研究主要聚焦胃部,但研究团队在检测肝脏指标时有一个意外发现:

补充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后,大鼠肝脏中的GSH水平显著升高,不仅高于EtOH(乙醇)组(P<0.05),甚至高于NOR(正常)组(P<0.01)。
肝脏GSH水平的提升,意味着肝脏抗氧化能力和解毒能力得到增强,暗示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可能具备潜在的肝脏保护作用。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,也为“胃肝同护”的概念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。
最后想提醒大家:太空菌的保护是“辅助手段”,而非“挡酒牌”。减少酒精摄入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,才是守护胃和肝的根本。
但当不可避免需要饮酒时,可以借助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这样的创新成果,为自己的胃和肝多添一份保障 —— 让社交的快乐,不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