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岁的程序员小林长期被腹痛折磨,直到便血去医院才确诊溃疡性结肠炎。像他这样的患者并非个例——据统计,我国的结肠炎发病率大约是每10万中就有11.6人患有结肠炎,且呈现年轻化趋势。
结肠炎:肠道里的“隐形战争”
结肠炎并非简单的“拉肚子”,而是一场复杂的免疫系统失控事件。当肠道屏障因感染、免疫异常或遗传因素破损时,免疫细胞会将正常菌群误认为“敌人”,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。

简单来说就是一场“友军误伤”,免疫细胞像失控的“暴民”,在肠道黏膜横冲直撞,导致黏膜溃疡、出血等,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肠穿孔或癌变。
传统治疗的局限性
当前主流疗法如氨基水杨酸、激素、免疫抑制剂,虽能快速“灭火”,但长期使用容易破坏肠道菌群平衡,甚至引发骨质疏松、增加感染风险等副作用,部分患者还可能产生耐药性。

而外科手术虽然可以切除病变肠段,但伴随的永久性造瘘问题也会给患者带来身心负担。这迫使医学界将目光转向了更天然的解决方案——肠道益生菌。
罗伊氏粘液乳杆菌的三大绝技
如果将肠道比作“花园”,有益菌如同茂盛的草坪,通过占据生态位抑制“杂草”(有害菌)的生长,维持着微妙的动态平衡。但当压力、饮食不当或疾病来袭,有害菌会像入侵物种般迅速扩张,导致肠道屏障破损、炎症爆发——这正是结肠炎发病的核心机制之一。

近年研究发现,某些益生菌不仅能抑制致病菌,还能修复肠黏膜、调节免疫反应。其中,罗伊氏粘液乳杆菌通过三重防御体系守护肠道健康:
加固城墙:促进紧密连接蛋白(如Claudin-3)表达,修复肠黏膜“裂缝”,将有害物质挡在“城墙”外。
智能防御:提高抗菌肽Reg3g、Reg3b的转录水平,形成覆盖肠道的"智能防护网",精准识别并消灭病原菌。
快速修复:刺激肠道干细胞标记物Lgr5增殖,加速受损黏膜的“重建工程”。
太空育种新突破: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的"超进化"
如果说普通益生菌是"常规部队",那么经太空驯化后的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就是"特种部队"。

该空间菌株曾全程搭载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历经63天太空诱变,在太空微重力、高能粒子辐射、高真空、极端温差、弱磁场等极端条件下激发生存潜能,进化出超强特性:
胃肠道耐受能力强:经过胃肠液的消化,活菌数下降不到两个数量级,确保了足够数量的益生菌能活着抵达肠道并定植。
抗菌物质产量翻番:与地面原始菌株对比,罗伊氏菌素(Reuterin)的产生能力提高了1.23倍,有效抑制病原菌。
黏附力MAX:疏水性超过50%,像“吸盘”一样紧贴肠壁,长效发挥作用。
动物实验-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的"战绩报告"
《Journal of Food Science》杂志发表的《Lactobacillus reuteri F-9-35 Prevents DSS-Induced Colitis by Inhibiting Pro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and Restoring the Gut Microbiota in Mice.》指出,给小鼠连续7天灌服3.5%DSS(模拟人类重度结肠炎)后,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组呈现惊人恢复力:
症状缓解:便血症状3天内消失,结肠长度接近健康组,这种保护效果在停止DSS刺激后仍持续显现。
炎症刹车:结肠中TNF-α、IL-6等“炎症信号弹”表达量下降50%以上。
菌群复位:失衡的厚壁菌/拟杆菌比例被纠正,有害菌链球菌丰度降低99%,更好地改善了因造模引起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,其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更加接近健康组。
通俗解释
如果把发炎的结肠比作“火灾现场”,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-9-35就像一支专业消防队,不仅扑灭火焰(抑制炎症),还清理废墟(修复黏膜),最后重建家园(恢复菌群平衡),预防结肠癌。
目前,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ullarton-9-35已投入产业化应用,以冻干粉、胶囊、片剂等多种形式走入生活,为结肠炎患者提供新的希望。
温馨提示:益生菌并非万能药,重度患者仍需遵医嘱用药。建议选择含空间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ullarton-9-35的功能性产品时,关注产品活菌数及菌株编号,并与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搭配,效果更佳。